海水稻引误解 科普宣传要防浮夸风

2018-07-25 06:40:06    来源:新华网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或技术,在发展应用上都有前提和边界。谈及一项技术或成果的诸多优点,也不能忽略它的不足或前提。如果不顾技术使用的前提,使用从传播上看具有轰动性、从科学上看模棱两可或不符合实际的语言报道相关成果,得到的积极报道效果只能是暂时的。”

近日,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发表了一篇探讨盐碱地种稻相关学术问题的论文。他认为,“利用滩涂盐碱地种植水稻”,此事可以有。但不能因此忘了“即便水稻耐盐育种取得突破性创新发展,但尚不能改变盐碱地种稻还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一基本事实。未改变这一事实前,大面积滩涂种稻的美好愿景,则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所谓“海水稻”更有些名不副实。

本不算“惊天”的观点,却因蹭上了一种名为“海水稻”的耐盐碱水稻的热点,引起学界和舆论不小的波澜。据最新报道称,包括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在内的诸多专家均认为,现有“海水稻”的媒体报道或宣传,都已过分夸大了其耐盐育种的实力,而忽视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础作用。让不少民众误认为,“海水稻”就是可直接利用海水进行灌溉种植的水稻。

专家的“友情提示”,既理性也科学。如果真研发出能“直饮”海水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那无疑是影响全世界的诺奖级成果。然而,如果只是如果。这一可能性,目前甚或不久的未来,都不会实现。

那么,需要淡水灌溉的盐碱地水稻并非最新发明与创新,缘何又成为“热搜”?这与目前大众传播使用夸大性语言来“神话”成果不无关系。

实际上,任何一项科学成果或技术,在发展应用上都有前提和边界。谈及一项技术或成果的诸多优点,也不能忽略它的不足或前提。譬如,在云南永胜等小面积的特殊生态区,常规稻或者杂交稻都可实现亩产千公斤以上。然而,这看似“惊艳”的成果却有严格的“前提”。这一地域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区域,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品种生育周期长,病虫害相对较轻,穗子的密度也较其他地方更大,高产本身就有“天时地利”。同一品种若换到其他地方种植,其“环境前提”发生了变化,要达亩产千公斤以上就会“先天不足”。如果通过科技支撑,在其他地方成功实现亩产千公斤产量,这样的高产才值得被关注。

“海水稻”也是如此。能在盐碱地种稻的前提,是必须用淡水灌溉洗盐。如果不顾技术使用的前提,使用从传播上看具有轰动性、从科学上看模棱两可或不符合实际的语言报道相关成果,得到的积极报道效果只能是暂时的。

科普有“标准”,“神话”需谨慎。科学技术借助舆论渠道宣传、推广、普及,被更多人认知。如果仅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而罔顾事实,夸大成果,那关注的人越多,造成的误导越大,给民众全面客观认知事物带来更多的困扰,显然背离了科普的初衷。(俞慧友)

[编辑:云海]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39号  邮编:10003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292667

琼ICP备2023003177号

Copyright © 2000-2023 DF-R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