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冻肉制品的概念
冷冻肉制品包括冻鲜肉和冷冻调理肉制品。
冻鲜肉:是指畜禽宰杀后,经预冷、排酸,急冻后冻结贮藏和销售的肉品。优质冻鲜肉一般需在-28℃至-40℃急冻,-18℃以下储存,保存期较长,根据不同产品类型可达数月。
冷冻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原料,经标准化的注射、滚揉、腌制等加工工艺,经冻结贮藏销售的非即食类肉制品。消费者只要进行简单的蒸煮、煎炒、烧烤或微波即可食用。冷冻调理肉制品一般采用与冻鲜肉相同的低温冻结贮藏,保质期与冻鲜肉接近。
二、冷冻肉制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我国冷冻肉制品加工技术和设施设备现代化进展迅速,安全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总体质量不断提升,国家相关部门对其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但受制于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仍然在产品加工、贮运等环节存在风险和安全隐患。
原辅料风险:源于养殖中用于治疗畜禽疾病的兽药在畜禽肉中的残留,以及环境污染导致喂养畜禽的饲料污染并可能积蓄在畜禽肉中。
加工经营风险:制作和销售不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使用检疫不合格的肉类。
产品贮运销售风险: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冷链不健全,设施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贮运销售卫生状况不达标,导致微生物污染,产品的总体质量下降。还有一些消费者购买冷冻肉制品后,未在稳定低温的条件下存放,导致因微生物污染或氧化变质的情况加剧。
三、异常冷冻肉制品常见的表现
变色:冷冻肉由于自身的变化其肉色会逐渐的变暗,但若是受到假单胞菌、明串珠菌等微生物的污染,肉的表面会产生黄、红、紫、蓝、绿、褐等色素。一旦出现腐败的现象,应禁止食用。
发霉:即使是在-20℃的冷冻条件下,一些嗜冷霉菌仍能繁殖生长。若是冷冻肉贮藏时间过久或在加工中受到污染之后,这些霉菌会在肉的表面形成发霉的斑点,通常为白色斑点。
干枯:冷冻肉存放时间过长之后,尤其是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肉中水分大量流失,使得冷冻肉出现干枯的现象,这时的肉质呈海绵状,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严重,营养价值降低,不宜食用。
变味:冷冻肉在发生干枯之后产生异味,这主要是因为脂肪氧化产生的酸败气味。此外肉品若是与有异味的食品、物品同库或同车储运,会因吸收外来气味而出现异味。
四、选购冷冻肉制品注意事项
关注冷链:冷链是保证其产品品质的重要条件。例如冻结产品来说,温度越低,产品品质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18℃下有3个月的保存期,不会发生明显的质量问题,如果在-8℃就难以保质3个月。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尽量选择冷链系统较为健全的大型商超,这些场所有正规的商品进货渠道,产品周转快,冷藏的硬件设施齐全。
关注包装和标签:包装要密封,无破损。尽可能不购买散装产品,这些产品容易受到污染,没有保质期等标示,质量无保证。包装的产品有加贴“SC”标志,包装上应标明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的产品标准、配料表、净含量等。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安全风险高。大型知名企业及其加工的名牌产品,因其加工设备和技术好,安全质量控制严,产品品质更能得到保障。
关注保质期:在挑选冷冻调理肉制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食品保质期。冷冻食品在保质期之内也可能发生品质下降,临近或过了保质期劣变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要看看包装上打印的出厂日期,挑选尽可能近期加工或尚在保质期范围的产品。
关注产品状态:在挑选冷冻肉制品时,应特别关注产品色泽、质地、气味等。要小心颜色过分鲜艳的产品,过度鲜艳的产品往往是色素或发色剂添加量过高,还有一些熟制品用非天然色素来上色,用量过多显然不利于健康。产品发生相互粘连、质地不均匀、表面开裂,甚至有明显的氧化哈败味,以及过多汁液渗出、解冻变软、包装袋中含较多冰霜、胀袋或有异味等,都不宜购买。
五、冷冻肉制品的家庭贮藏和食用
冷冻肉制品的贮藏:在冷冻条件下残留或沾染的部分微生物仍会存活或缓慢生长,放置过久或方法不当会导致脂肪氧化酸败等,产品营养及食用品质逐步降低,消费者应在保质期内尽快加工食用。裹粉类冷冻调理肉制品,解冻后再次冻结会使产品酥脆度明显下降。油脂含量高的产品,反复冻融加速氧化酸败。为减少二次污染及保证产品品质,应避免反复冻融。应严格按照产品标签中标注的储藏条件存放,冷冻肉制品如不立即食用,建议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冰箱不宜时开时关,保存时间也不宜过长。
冷冻调理肉制品的烹制与食用:冷冻调理肉制品在腌制、滚揉、斩拌、绞制、调理等加工环节难免带入一定的微生物,冻冻条件下无法完全抑制腐败菌、致病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食用冷冻调理肉制品时应烹饪至全熟,以尽可能杀灭污染的不良微生物。经油炸或烤制后的冷冻调理肉制品要适量食用。冷冻和新鲜产品,肉类和果蔬、杂粮等不同类别产品配合食用,以保障营养均衡与饮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