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疏导
人是知(知识)、情(情感)、意(意志)心身统一的生命有机体。当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应激性事件而启用已有应对方式失效时,便会产生身体功能紊乱和心理困扰与障碍,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其身心适应能力的恢复,还能促使其掌握新的应对技巧,实现自我调节功能恢复与提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处置既包括救助生命、恢复日常生活,也包括提供心理援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因具有人际传染性强、治疗不确定性等特点,容易使民众出现否认、无助、焦虑、恐慌、压抑等心理应激反应,严重者甚至伴有一些偏差行为,需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压力累积到一定破坏性程度,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给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和《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等,指导各地实时研判各类人群心理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
笔者认为,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疏导,主要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疏导的内容要及时动态调整。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心理疏导内容应与时俱进。在疫情防控早期,应该重点对民众存在的否认、轻视、侥幸等心理进行干预。通过大量、及时、科学地普及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加深民众对疫情防控的了解,防止民众对疫情的轻视,或因对疫情超出既有认知范畴而进行错误防护,或因自己患病传染给家人、同事而陷入无助、愧疚、自责等心理困扰中。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要重点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等在隔离期产生的过度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防止其情绪过度低沉、焦虑而形成抑郁,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应重点关注对相关人员的丧失情结和替代性创伤等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对于疫期丧亲而无法哀悼的民众,要抚慰其内心深处的丧失感,帮助其重建生离死别后的安全依恋。对于一线医护群体(包括心理援助者)的替代性创伤,要组成专业团队提供心理支持,定期进行心理干预知识讲座,并鼓励医护人员的家属也加入到心理援助队伍中来,多方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资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疏导的方法要抓住重点。在疫情防控的每个阶段,对求助者给予共情、抱持,引导其自我接纳,这些都是心理疏导实际操作中的重点方式。首先,从共情的角度来说,共情不仅要了解求助者的情绪感受,而且应理解求助者情感深处的内心诉求,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现状、看见自己的需求、感受自己的力量。共情还可以通过具体讨论列出每天的行动和目的,将其潜意识意识化,做被动中的主动者,帮助求助者增加确定感、树立自信心。其次,在充分共情的基础上进行抱持,尊重求助者的表达选择权,根据求助者认知情感体现过程中的情绪接纳程度进行精准回应,给予支持的方式可以是主动分析,也可以是静待自愈。再次,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模拟角色训练、营造社会支持,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具体的情绪问题或心身反应,帮助求助者看到自身的努力及其成效,实现自我接纳,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走出自我限定,提高自我心理调节功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疏导的评估要点面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疏导与其他突发性灾难(地震、洪水、空难、战争等)最大的区别就是疫病是带有传染性的,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方式无法使用,也不能通过仪器或量表来及时评估,数据分析更多地需要依靠心理咨询热线的求助反馈获取相关信息。数据可以通过专家网课讲座、视频会议、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进行收集,评估也更多地依赖于求助者的年龄、自我功能、既往经历等方面来综合研判。首先,在年龄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是从理论角度对疫情期间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目标人群确定的,在咨询实务操作中还可以通过年龄来评估某个个体是否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是否需要进行心理疏导。认知水平有限的孩子以及年龄较大、认知结构固化或性格极端的老人,是容易因疫情造成心理创伤的重点对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次,在自我功能方面,不同的人在疫情应对上表现也有所不同,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我”强大的人,会很好结合“本我”和“超我”,使“自我”在整个特殊时期都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则,并一直保持“自我”的功能。而“自我”虚弱的人,在平衡“本我”与“超我”的过程中调整得较慢,也容易启用较为严重和过度的自我防御机制,当“本我”超越“超我”时就会增加言行失范的风险。如果任其发展,个体甚至会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疫期防控期间的一线医护群体等是先锋战士,责任感、信念感等“超我”支撑他们压制了“本我”正常的急性应激反应,部分医护人员甚至为防止休息后出现闪回现象而坚持过度工作,引发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这些人需要特别关注。再次,在既往经历方面,根据求助者的既往经历(有无在类似事件中产生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来评估本次疫情对其可能达到的心理伤害程度、预期恢复时间、可能发展的走向,有助于及时有效地选择精准应对措施和心理疏导方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