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在推进全国重点镇建设试点中,勇担“链接城市、辐射农村”示范引领使命,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无序扩张、产业同质化、二元结构分化等问题,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入手破题,强化“三个管控”、促进“三个融合”、注重“三个协同”,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园林城镇、中国博物馆小镇和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小镇,被列入全国特色小镇、全省文创产业示范区、全市文创文博集聚区。
一、强化“三个管控”,精准标定长远发展坐标
一是以空间管控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对标新发展理念,坚持“跳出安仁规划安仁”,全面落实全国重点镇建设试点要求,与市县两级规划无缝对接,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知名规划机构,科学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确立“一心、两区、双轴、多点”空间结构,划定城乡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建设时序,摒弃“摊大饼”建设和粗放无序发展方式,确保有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二是以产业管控推进高质高效发展。坚持“放眼未来定位安仁”,将全镇产业发展自觉置于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发展大局,立足安仁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农业产业化优势,确立了“文创文博文旅+都市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并制定了相关产业发展目录和扶持激励政策。严禁新的工业类产业进入,对原有工业企业实施“腾笼换凤”,采取土地置换到县经济开发区或货币补偿等方式,共腾出652亩建设用地用于发展符合规划方向的主导产业。
三是以生态管控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公园城市理念,将良好自然生态资源作为最核心竞争力,严控生态红线,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原则,对全域生态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规划形成了“一心、一楔、两环、两带、八园、多点”的全域绿地生态系统、“一湖、一环、两河、七湿地”的全域水生态系统和60公里的全域绿道系统,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作、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公园城市。
二、促进“三文融合”,倾力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
一是以文博为核心加快产业聚集。坚持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文博品牌化”战略,做强中国博物馆小镇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国际文博文化交流中心。创新市场化投入运营机制,采取“政府+企业”“以奖代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方式,引入华侨城、建川、川报集团和成都文旅等企业开展公馆活化工程,全镇开放博物馆场馆达37座,馆藏文物800余万件,在全国同类小镇中位居前列。强化国际国内文博交流,先后举办尼泊尔国家文物中国首展、全国红色收藏交流会等,安仁双年展吸引全球20多个国家的180位知名艺术家参展,被评为“《国家美术》第九届全球华人金星奖年度十大展览”。
二是以文创为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坚持把文创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深化校院企地合作,建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专业化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推动文创产业要素聚集,打造西部最大的文创产业生态基地。构建文创产业从孵化培育、创新创造到市场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成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建川博物馆文创街坊、1458文创园、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创新创业园等文创产业“四大载体”,搭建文博交流、藏品交易、大数据运用、城市交流、版权交易、媒体发行等文创产业“六大平台”,全力推动文创产业聚合成链发展。2017年,全镇共聚集文创企业14家、文创团队26个、文创人才350余人,实现产值12亿元。
三是以文旅为载体推动产业增效。坚持国际化视野,在深挖文博文化、公馆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主动对接游客多元化、多样化的新消费需求,强化新场景、新业态植入,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实施安仁坝子、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补短板”,实施民国风情街、乐道美食文创街、精品民宿酒店群等服务配套项目“强链条”,构建一体化旅游要素。积极举办第十四届成都国际旅游美食节、中美国际乡村音乐节、民艺嘉年华、大地之声音乐节、穿着旗袍到安仁、中秋长桌宴等活动,游客参与度、体验度明显提升。2017年全镇共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4亿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36.2%和59.1%。
三、注重“三个协同”,统筹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是以镇村协同优化城乡形态。坚持把新农村建设贯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积极推进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方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着力构建“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2014年以来,全镇共建设新型社区8个,1.6万群众进镇成为“新镇民”,城镇化率从48.5%提高到63.8%。
二是以产城协同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作为重点镇建设的核心要义,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将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文创文博文旅产业进行有效嫁接,改造建设了一批“音乐村”“画家村”“文创村”“民俗村”,推动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17年,全镇从事与文创文博文旅相关产业人员比例达到60.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570元、19300元,比2014年分别增长23.5%、30.1%。
三是以服务协同提升政务环境。坚持便利化导向,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配套改革,县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职能延伸设立镇片站(所),将县级各部门95项审批事项下放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全面实行相关证件“一站式”办理和群众事务村(社区)“一把手”代办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便捷高效政务服务格局,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