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史页(报告文学)

--陈毅、粟裕临颍丁庄村轶事

2021-06-22 09:10:44    来源:东方融媒网    

有一种感动穿越时空,有一种记忆历久弥新。

历史长河,洪流滚滚,大浪淘沙。有的繁华落尽如过眼烟云,流星般消失在岁月里;有的则如铁烙印痕,弥足珍贵深深的珍藏在记忆里,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临颍县城东的丁庄虽平平常常,没有名胜建筑,但它成了华东野战军在临颍的时代坐标,已是70多年流芳。光阴和热血凝聚成的历史画卷,黄土地上深藏的一块瑰宝,她为古老的颍川文化和丁庄续写了新的文字,增添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的韧性。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放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回眸那伟大的历史瞬间,追寻那时代的红色故事,重温那弥久的红色经典。

1、丁庄百姓喜相庆,迎来华东野战军

这是一块黄淮文化孕育的土地。

这是一块见证风云变幻的土地。

这是一块蕴含红色故事的土地。

这是一块律动时代脉搏的土地。

昔之颍川,今之临颍。纵古今,横万里,大江东去,铅华洗尽,珠玑不御,万物生光辉。

丁庄行政村位于临颍城东2公里处…聪明勤劳的丁庄人民创造的富有一方水土的特色文化,如颍川人的体内流淌着一脉相承的河流,他与这颍水、与这块土地、与这汉魏雄魂,共同赋予了特别的性格与情感。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移乾坤;改天换地,星光灿烂兴伟业;翻天覆地,世代更替换人间。

历史的车轮压过四季,轰轰烈烈的进入19世纪初,中国迎来了全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时代,破旧立新,气象万千的大变局,使古老的丁庄变成了红色热土。

运筹帷幄,逐鹿中原。

“自古逐鹿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千古一理。

1946年初,全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新时期,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决策用三至五年左右时间解放全中国,中华民族历史上预示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恢宏蓝图。毛泽东主席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里,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大谋略,胸怀天下,匠心独运,推演着经略中原、占领中原、掌控中原的一盘大棋。奉党中央军委电令,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挺进鲁西南地区,跃进大别山;8月22日日晚,陈(赓)谢(富治)兵团十万之师飞渡黄河天险,楔入豫西。1947年秋,陈毅、粟裕奉中央军委之令,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17.5万人实行外线出击,于9月26日兵分五路从徐州至开封间越过陇海路,第一次进入豫皖苏地区,形成了“品”字型的作战态势。从1947年9月至1948年3月5个多月时间里,所向披靡,勇冠三军。华野先后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作战,连获全胜,始终保持着经略中原、逐鹿中原过程中的战略主动性。第一次较大规模作战,是挺进豫皖豫之初的攻城拔寨,破路断桥;第二次较大规模作战,是陇海路和津浦路的破击战;第三次规模较大的作战,是平汉路郑州、许昌和陇海路郑州、兰封段破击战;第四次规模较大作战,是主力从豫皖苏区向西,依平汉路南下,进行中原地区三军配合的平汉路战役。

挥师临颍,安营丁庄。

傍晚驻扎。1947年12月I9日,在‘华野完成第四次大规模作战不久,党中央军委命华野前委指挥机关和2个纵队,从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河南商丘夏邑,集结于河南省的许昌、临颍、漯河等地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他们将在这里沿平汉铁路两侧进行休整。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共中央1947年12月会议精神,进行新式整军,为执行出江作战任务做准备。 粟裕即行做西迁临颍县之准备,令华野第3、8两个纵队前出先行集结,于1948年12月22日傍晚准时赶到指定区域。华野的直属机关部队分散部暑在临颍区域,警卫团团部驻扎在丁庄西的五里头村一带,另一个工程团驻扎在丁庄村东南方向的中岳庙处,护卫着驻扎在丁庄村的华野司令部。12月24日上午华野首长和司令部机关随先头部队之后正式入驻丁庄村。司令部驻在村中的一个四合大院里,这是一家逃跑异地的富户留下的,院内有正房6间,东西配房各3间,南房6间,可容纳50人住宿。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兼副政委粟裕,分别住在司令部附近村民家中,便于指挥和安全警卫。

可靠基础。丁庄这一带位于许昌、漯河、西华、鄢陵之中,非国民党军的主要道路运输线和供给站;北距黄河100公里,南邻漯河30公里,南北一带地域宽广平坦,宜于大部队驻扎和展开。丁庄村,东有五里河和清潠河,南有黄龙渠、乌江沟,均可为天然屏障;农业人口较为密集,可有利于兵力动员、作战支前的力量的号召组织;土田肥沃,种植植麦、豆、谷等传统农业,粮食供给有一定保障;周边市县属解放区,西(华)临(颍)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已建立,周边党的组织基础坚实,两个连队的地方武装力量基本形成。获得翻身做主人群众诚心拥护共产党政权和自己的队伍,民风朴实,群众基础好。千百年来,智慧善变的丁庄庶民百姓聚集在这地势平坦、土肥水沃的地域,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品尝。他们在以农耕文化繁洐生息中,不经意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军事首脑。老井岗、善参善谋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被毛泽东推荐入党,从新四军就跟随陈毅、粟裕北进西出,以他为首的司令部机关,是华野首长的指挥机关,是部队作战的指挥中枢和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其基本职能是保障首长定下决心和实现首长的决心,对外颇有神密色彩。在战火纷飞、瞬息万变的战争年代,华野司令部精干高效、纪律严明、紧张有序的日夜工作着。敌情的侦察收集判断、绝对机密的电文收发、科学正确的作战方案、精准无误的上传下达等,都发生在司令部这个深宅大院里。在华野的战争史上载有许多经典战例,无不是首长智慧和司令部参谋人员的辛苦付出之集大成,特别是情报、作战和机要参谋人员发挥了功不可没的历史作用。据资料显示,华野在丁庄的司令部在破击平汉铁路、解放洛阳、攻克许昌、攻打开封等战役中,向4个纵队共发出了各种作战部署、兵力兵器调配和进攻指令电文约400份;与西柏坡党中央、中央军委发接各种电文86份,是野战军中能征能战、功勋卓著的军事作战指挥部。

日新月异,激浪澎湃。

华东野战军的到来,给丁庄的村民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祖祖辈辈受压迫、受剥削、受磨难、受煎熬的日子一去不复反了,世世代代耕者无其田、居者无其房、食者无其粮的饥寒交迫景象永远属于过去,翻身做主人的丁庄村民们,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华东野战军少部分官兵分别担任临颍城关区党的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领导,恶贯满盈的恶霸被严惩,万贯家财归穷人所有。

从此,丁庄老百姓迎来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天下,步入了兴国安邦的新时代,走进了国富民强的新生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今之丁庄村赶上了乡村振兴的新浪潮,时逢盛事,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精心打造的暗然兴起的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将有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

当你走近丁庄村令人瞩目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的牌坊和临颍解放纪念广场时,你一定会遥想当年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一定会感受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一定会寻思到当年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一定会领略到党旗飘扬在心中……

2、征战黄花遍地香,将帅风范留人间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统领指挥下,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名列五大野战军之首,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的忠于党和人民的英雄部队。逐鹿中原,陈粟将帅如蛟龙出海,群雄战将似虎啸山林。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征战中留下的珍贵的镜头,给丁庄村增添了无限的睱想和尽情的追忆一一

肩上扛江山,胸中装风云。你看,群龙聚首,胸怀天下征中原。一幅华野将领的合影留念,特别映入眼帘。这是一幅极其珍贵的华野主要首长和主力纵队领导出征中原时的瞬间掠影。他们分别是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粟裕、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和其他纵队司令等9人。英姿勃发,壮志凌云,共同的心愿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他们从新四军到山东军区再到华东野战军,风雨同舟,九死一生,结下了亲密的战火友情。他们带着党中央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奔赴中原,肩负使命再出发。顿足此照前,大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英雄气概,众行至远,龙飞虎啸。

深厚友谊情,别离难舍分。你看,这是一幅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合照。携手一路走天涯,壮怀人生总是情,难舍难分。陈毅比粟裕年长16岁,他们既是上下级的部属领导关系,也是亲密无闻的的战友兄弟关系,彼此互敬互重,厚仁磊落,坦诚相见。毛泽东主席曾说:“陈粟不可分,合则强,分则弱。”粟裕跟随陈毅,从江南到江北,携手在山东大地上迭克强敌,所向披靡,创造了经典的黄桥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扭转了华东战场上的整个战局,成为军史上的点晴之作。在1947年最后一个季度里,陈毅陆续在外活动军事要事,大规模的战役放手粟裕大胆指挥。粟裕身为副职而统管全面,但华野的无论作战或建设重大要事都坚持向陈毅汇报,用频繁的电文协议工作。他们在特殊时期的班子搭档在党内外和军史上留下了不可复制的模式。细想深思,共产党人老一辈的高风亮节、只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不计权利私益的思想和精神是多么的崇高,可与星河同行,与日月同辉!

雄兵铸利剑,金戈铁马奔。你看,临战突击,难忘昼夜印图忙。一幅将军与参谋工作人员的合影留念,照见着粟裕的平等、民主与关爱下级的高尚品质。据跟随他30多年的绘图参谋秦叔瑾回忆:1947年12月,陈毅前往陕北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1948年1月,粟裕奉中央军委之令,为迎接新的更艰巨的出江南下插入皖、赣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急需该地区1比5万地形图,当时,华野测绘部队远在后方基地胶东,而华野随战测绘部队远在鲁西南。当务之急,粟裕即行调集各纵队测绘人员70余人,由绘图参谋秦叙瑾负责,在丁庄的华野司令部大院里突击翻印鄂、皖、赣地图。经过近10多个昼夜的连续工作终将完成任务,粟裕十分满意,专门为翻印地图的人员补做了一场形势报告,并热情的与他们合影。细品其味,紧张的战事、成功的喜悦和将军与士兵的手足之情,仿佛就在昨天。

征战创辉煌,总结促整训。你看,陈毅总结新战绩。一幅1947年12月30日陈毅在豫东主持召开的华野前委会议旧图,似乎呈现着炮火硝烟、枪林弹雨的沙场上,华野东野战军屡建奇功,在豫皖苏地区势如破竹,旗开得胜,开辟了新的局面,扭转了刘邓大军被围攻挤压的战争态势。他作的《一年来自卫战争总结》的报告,总结了华东野战军的战略、战术、政治工作等问题。总结的“结束语”中强调:在新形势下,第一要扬阶级军队阶级武装的性质;第二要发挥军队独立作战的性能;第三要反对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第四要艰苦奋斗,反对贪污浪费。之后,1948年1月8日,元旦刚过,也是一个逐鹿中原、战略进攻即将转变的重要节点,粟裕在丁庄一带的吴寨主持召开了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和政治工作会议。会上,粟裕传达了毛泽东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做了《完成六大任务,迎接1948年更伟大胜利》的讲话,总结了华东野战军过去一年的战绩,阐述了华东战局的变化,并提出了1948年的任务。粟裕在讲话中总结说:“我们在过去一年中歼灭了蒋匠30万人,如果加上8月份以后东线兵”团、苏北兵团及华东地方武装的战绩,则至今在40万以上。”“我军经过去年上半年在山东的艰苦奋战,终于粉碎了蒋介石70万军队的‘重点进攻’,并使我军转入了战略反攻。我们不但保卫了华东的大部地区,恢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西南及华中的广大地区,而且开辟了苏鲁豫皖新解放区,与鄂豫皖、鄂豫陕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并总结了政治工作经验,布置了“三查三整”新式整训运动。许世友等华野东兵团司令参加了会议,之后,在山东掖县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即随开展“三查三整”运动。1月14日,中央军委指示粟裕、陈士榘等继续休整补充,训练技术,研究战术,普通施行诉苦运动、三查运动,整纯纪律。1月17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发出巜关于三查(结合三整)工作的原则指示》,部队深入开展了:“以查阶级为主”的中心运动。细读陈毅、粟裕的总结报告,不仅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永恒一笔,而且为华东野战军未来的作战和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闪烁着政治建军的思想光辉。‘

2、丁庄连着西柏坡,陈粟经典永流传

丁庄,在这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成就了陈毅、粟裕具有历史性贡献的宏大伟业。这里,是他们立足江北中原、淮海打大歼灭战的策源地;这里,是全国战略反攻到战略进攻的新起点;这里,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梦想开花的沃土;这里,彰显着老一代革命家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政治本色。

出江南,遣粟郎。陈毅应党中央电召,于1948年1月7日前赴河北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留他小住月余,要他阅读全部会议文件,并多次和他交谈,细议党中央“出江南下作战、引敌回防”的战略构想,并有派遣粟裕率部出征之意决。在了解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意图后,陈毅非常振奋,随即创作一首诗:“小住杨沟一月长,平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定长江遣粟郎。”粟裕是一个最善于打大歼灭战和根据地建设的指挥员,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出江南下,机动作战,聚集歼敌,引敌回防”的战略构思,中共猛将如云,虎将如雨,因何选中粟裕?皆因他身上有勇敢、睿智、忠诚的三大标签,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陈毅对粟裕那种独当一面的冷铁悍将作风和如火滚烫的革命热情太了解不过了,让粟裕率队出征江南杀出一片新天地,粟裕绝对是不二人选。

直陈谰,敢担当。胸怀大志,坦诚无私,在站位全局中对接党中央的大战略,历来是粟裕的政治本色。此时,远离延安的粟裕并不知道党中央的战略构想,更不知道陈毅挥笔”遣粟朗”的诗意,但身处战争一线并时刻关注战争全局的粟裕,思绪翻涌。他在丁庄的农家院子里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一连数天思考着一个中原战局的发展问题。1948年I月22日凌晨约两点,粟裕几乎是聚精会神盯着地图几个小时,最终下定决心将自己的集优势兵力在中原、淮海一带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报告给刘邓和中央军委。粟裕的巜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提出的新发展战略虽说是一个符合战争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以把战火烧到蒋管区去为主导,做出了“出江南下,引敌回防”的战略构想已决,是不会轻易改变的。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仍正式电令粟裕,令其率华野第1、第4和第6纵队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实施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明确“渡江是坚定不移的方针”。

惟真理,费思量。1948年1月3I日,位于丁庄附近的中岳庙内,华野前指司令部发报机嘀嘀嗒嗒响个不停,粟裕关于渡江作战的一系列2000字的方案又从这里发至中央军委,但电报中仍坚持立足江北打歼灭战之念头。2月1日午夜,毛泽东主席起草给粟裕复电,只赞同他渡江作战方案,对他的其它建议却只字未提。在万事俱备,只欠渡江的关键时刻,对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相悖的建议,宽厚仁怀、善于坚持己见也善于放弃己见,并服从真理的陈毅慎之又慎的思考着粟裕的意见。他与粟裕多次促膝长谈,也听取华野其他领导和纵队首长们的意见,还征求了刘邓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思想认识开始转变,粟裕的战略构思得到了陈毅的肯定和支持。他同意粟裕再次给中央发电,建议华野第1第4第6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重大战略决策突生异常,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粟裕的电报极为重视,连夜研究分析。并电示陈毅、粟裕火速赶往河北见面。,陈毅、粟裕日夜兼程800公里,到达河北平山县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U型山凹里的西柏坡,在阜平县南庄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五书记。一个相悖于高层的建议,要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诚非易事,但粟裕的真知灼见最后还是被中央五书记接受了。毛泽东主席要求粟裕留在江北务必全歼国民党军整五军,5个月内歼敌百万。

战江北,铸功勋。粟裕不负众望,连续创造了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辉煌战绩,歼敌近百万,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推动全国由战略进攻到战略反攻发展,也验证了粟裕集中兵力在长江以北打歼灭战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实现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这个全局性战略目的。因此,陈毅夸奖说:“粟裕浑身是胆。”毛泽东主席说:“渡江战役的胜利,粟裕是立第一功的。”连斯大林也说:“奇迹,奇迹!"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呜。”陈毅、粟裕在丁庄同谋共智而促成的重大战略转变,对当时的战争需要和军队建设,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3、烽烟连天战中原,陈毅两住丁庄村

陈毅两次住在丁庄的丁焕英家,与她和她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将领与平民,留下了一世情缘和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一一

之一,甘住破屋,百姓心肠。陈毅7岁时祖父辈们开始租田耕种,10岁时祖父与地主打官司致家业破产,他从小对农民就有一种好感。他住在村民丁焕英家里,对人和谒可亲,没有一点官样儿。丁焕英是这个村富有人家的儿媳,读过小学,知书达理。公婆早年勤劳能干,家里有几十亩地和较多的住房。华野的发头部队刚到的头天晚上,她与许多村民一样担心害怕极了,怕打家劫财,始终不敢开门。一直到了第二天快中午,觉得平安无事了才敢开门出去。谁知满街当兵的,还有几辆吉普车和一辆汽车停放在他们家门外,看见门开了,战士们赶快从汽车上跳了下来。一会儿,背长枪的几个战士分别疏散开站大门口外不远处,带短枪的4名战士跟在一个健壮的年长者的身后进了她家的院子。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借住房子,丁焕英的老公公决意把最好的正堂屋的瓦房让给他们住,可他们说啥也不肯,非要住后院的破草房不可,只好依了他们。后来才知道那个年长者是个大官,几个战士常常称呼他051首长。051首长天天早起晚睡,三九寒天里穿一件短棉袄,很少见他穿大衣,屋内也不生火烤,床上仅有简单的被褥和文件箱。每天早上,一个姓王的小战士从东邻家给陈首长端水洗脸。晚上,警卫小王都用一个袋子装满热水送到陈毅住室,丁焕英的母亲很奇怪的问他是干啥用,小王神密的说是给首长暖床用的,她哈哈一笑说:“你们真会想点子,我还是头一回听说。”

之二,画报换书,认出陈毅。丁焕英家有前后院,平时除战士小王和炊事员进出外,很少有人进来,院内前后都有昼夜站岗的哨兵。051首长住房的南山墙上挂着一张大地图,东墙上挂着一张小地图,有一位052首长常过来与051首长谈事,一谈就是半天。丁焕英娘家是个富户,她也读书识字,有时爱看巜三国演义》。有一天她从051首长住房的窗前过,偶然看见窗台上放的《三国演义》不见了,她对着窗子迟疑片刻,051首长隔窗对她嘿嘿一笑说:“丢东西了吧?不要紧,你的书别人拿去看了,丢不了的!来,我给你几本书看看。”说着随手递给她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公敌蒋介石》,还有一本画报。丁焕英回到前院正堂屋先打开画报看,原来是华东解放画报,第一页有051首长的黑白照片,下边写有陈毅的名字。里面还有052首长的黑白照片,下边写有粟裕的名字。她惊喜万状,原来051首长就是陈毅、052首长就是粟裕呀!有一天陈毅坐在后院的阳光下看书,丁焕英抱着女儿百灵走到他面前,他赶快热情的伸手拉着小百灵的手说:“小百灵,冷不冷哟?”她壮了壮胆问陈毅:“首长,你就是陈毅将军吧!”陈首长摇了摇头微笑着说:“谁说的呀,我才不是的。"丁焕英直说:"你就是陈毅将军,我在画报上认出您来了。”陈毅只好告诉她:“对了,我是陈毅,可不是啥将军,那是他们乱写的哟。”

之三,淳淳教悔,分田农户。随后,陈毅与丁焕英越来越熟悉,她也不再那么鞠谨了,感到陈毅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亲切。有一次,陈毅碰见了她,十分热情的打召呼,并问:“小百灵姥姥家是丁庄的富户吧,有多少地呀?”丁焕英有点吃惊,心里想,陈将军咋会知道自己娘家的事呀!她随口说:“娘家有两百亩地,父亲去世早,是母亲把姊妹俩拉扯大的。”陈毅将军痛情的说:“那你也算是苦命人啊!”她点了点。陈毅将军语重心长的接着对她说:“ 人的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你看看街上的标语,你要说服家庭的人按共产党的政策办,做个明白人。”丁焕英娘家的人果断的把田地分给了穷人,只清算了她们的浮财,果真没有被扫地出门。

之四,转辗征战,再见毛妮。转眼又是一个插艾叶、吃粽子、戴香囊的季节。1948年6月21日,身为毕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并中原局第二书记的陈毅,与刘伯承、邓子恢等离开鲁山中原局驻地,到了位于襄城县西北方的干部训练基地,贯彻党中央军委的部队新式整训精神。其间,他专程绕道到临颍再次光顾丁焕英家。那天丁焕英正在家准备中午饭,一抬头,看见陈毅将军已经进屋,赶忙丢下手里的活招呼他。陈毅哈哈一笑说:“你的消息真灵通啊,听说我们回来了就做饭招待了。”丁焕英的家人们坚持把前院正房瓦屋让给陈毅将军住,家人情愿搬进后院偏房住。可惜,战役在即,时间紧迫,他们在丁焕英家只住了6天。他每天都几乎是灯火通明,不是看电报就是看书,有时逗一逗会走路的小百灵乐一下。丁焕英一家人心里感到家里来了个大菩萨,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官架子的陈毅将军和战士们早就产生了情感,盼他们多住些日子。可当天下午,她们一家在后院的北屋坐着,谁也不多说一句话,似乎有一种预感。果然不出所料,陈毅将军大步流星的走到了她们住的北屋,向她们道别。他弯腰抱起小百灵说:“小毛妮,再见啦,我们又要分开了!”丁焕英她们一家恋恋不舍送陈毅将军走出大门口,目送他乘坐吉普车向西远远驶去……

“离合总关情,聚散皆是缘。”丁焕英虽一故远去,但她当年送别陈毅时的热泪永远在心里。

4、铁军情滿百姓家,真心拥戴支前忙

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丁庄党建室,有十多幅珍贵的历史旧照掠影,珍贵的历史资料,在现着华野南征北战的历史风云,记录着华野欲血奋战的生活片断,诉说着一代名将的革命风范,见证着人民与军队的特别情谊,也聚集着前行的不懈力量。

你看,十里空巷,夾道相送野战军。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一段依依不舍之感:1948年2月底,华野的部分纵队奉命转移,丁庄村老老少少都有一种舍不得的留恋。他们不会忘记,华野来了,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村里的恶霸得到了惩罚,开仓济贫,分田分财,普天同庆。他们不会忘记,在庆祝解放的那个晚上,陈毅在丁庄西的双庙参加了军民联欢大会,与近千人一起看了话剧《血泪仇》、巜军民大团结》等节目,丁庄附近几个村的群众近千人参加庆祝晚会。军民不断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土地归农民”“打倒土豪恶霸”等口号,从来没有过的幸福,心潮如涌。此时此刻,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场景,扣动着军民的心弦。动天地,泣鬼神!

你看,勇跃参军,迎亲骑上白战马。一幅真实的记录,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华野在丁庄老百姓心中是自己的队伍,不少青年人有一颗滚烫的心,把参军入伍当成是极光荣的事情,情绪高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丁庄一带就有7名热血青年人自愿报名从军,加入了华野的队伍。广泛的社会热情和光荣感极大的影响到了青年男女,一人当兵全家全村光荣,聂庄村的青年李本兴家,之前一贫如洗,生活坎坷,华野的一名领导动员他的父亲参加了农会,成了积极骨干人员,家里分得了士地和房子。他真心感到共产党的队伍是给穷人办亊的,滿腔热血,缠着部队领导要随行入伍,拿起枪解放受苦受难的穷苦人。邻村的一名女青年司亲荣知道了李本兴参军入伍的事,心中爱慕之情溢于言表,托人追婚说媒上门,并愿意在李本兴离家前完婚,让他在部队安心打敌人。陈毅听到此事,为丁庄群众的这种爱军参军拥军的热情感动着,他立刻决定把自己的白色战马让李本兴结婚那天骑马迎亲,李家的这份风光婚亊一时成为佳话,传遍方圆几十里。注视此照,至今仍有许多青年人萌发出一种兴奋和冲动,父母送儿子,弟妹送兄长,妻子送夫郎参军的场面浮现眼前。

你看,箪食壶浆,百姓爱戴子弟兵。一幅历史的镜头,一个打动人心的真切情形:当年的晚上,华野的前指机关直属属部门官兵进入了丁庄等村庄,他们逐家逐户拍门,很和气的喊:"老乡,请开开门,我们是咱自己的队伍!”村民们过怕了兵荒马乱、匪盗打劫的日子,忧虑重重,大部分人家不敢开门,直到村里没任何动静了,人们才入睡。当第二天天亮时,村民们才敢出门,看到刺骨的寒风里,大街小巷都是席地而睡的官兵,他们一个挨一个,有的坐着,有的半躺着,有的身子下只铺垫了薄薄的麻袋。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他们这种宁肯忍受冰寒睡大街也不扰民的铁军纪律,感动了村民们,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赶快张罗左右邻居,开门迎兵,腾让住房。丁庄的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动起来,有的送来了开水,有的送来了热汤,有的送来了馍饼,扬溢着温暖和热情。这是一幅韩庄村村民韩五常给露宿街头的战士们一个个分送热汤面的镜头,他的家里并不富裕,但心底那份感动促使着他,自己家少吃一顿也要让战士们喝口热汤暖暖身子。韩五常只仅仅是一个爱兵拥军的缩影。至今,人们虽然不记得韩五常他们的模样了,但是触景生情,糊糊不清的照片还是那么令人动容。

你看,缸满瓢溢,老妇心里乐开了花。一幅生活的掠影,一种母子般的亲情:这是丁庄一农户院子里,一名战士把房前屋后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名战士提着木桶在往水缸里倒水,站在一旁的是上了年纪的丁李氏老妇笑的合不笼嘴。她没有儿子,一个姑娘嫁到了邻村,丈夫常年患有哮喘病,一到冬天便卧床不起,病情加重,自家里住了官兵以来,家里的农活杂活不用她犯愁了,像有了儿子一样省心省力。丁李氏也心疼这些千里远行的战士们,走院串户,动员组织了十多名村妇为伤病员烧饭洗衣,通宵赶制鞋底近两百双送给战士们。一个值得永远的反思故事,人民的军队视人民如亲人,为人民的解放不惜远离家乡父母亲人,甚至牺牲了年轻的宝贵生命,魂无归处。他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爱护和尊重人民,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铸就了华野的铁血军魂,赢得了丁庄村民的爱戴,绽放着灿烂的思想火花。

你看,车轮滚滚,支援前钱运输忙。一幅震撼人心的图片,一串人民群众热情支前故事:一支推着木轮小车送物资的支前队伍,前面看不见队伍的头,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义无反顾的向前、向前!还有一幅风雪无阻的图片:肩挑人抬的支前队伍,冒着呼啸的寒风,踏着泥泞的冰雪之路,嗷嗷叫的坚定的前行着。他们,都是丁庄一带的组织起来支前的大队,都是一腔热血的翻身农民,都是人民军队打胜仗的依靠力量。据资料显示,当时刚翻身得解放的乡亲百姓一场支援前线的热情空前,临颍县有近1000人、手推车300余辆,骡马200匹,参加运输军用物资和伤病员,有的家庭父子齐上阵。丁庄一带的街头用白石灰刷上了“少吃一口饭,节省缴军粮”的标语,方圆几个村庄共筹集各种军粮3万余斤。据坊间传闻,丁庄附近的任庄有支前三兄弟,长兄任土城、二弟任土岭、三弟任土山,三兄弟早年丧父,靠母亲给富人家洗衣做饭维持生计,衣不遮体,食不裹服。解放了,分了财主的粮和衣被,三兄弟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和子弟兵,心里有燃烧不尽的激情。21岁的哥哥报名参军随华野离家时,他鼓励两个弟弟参加了支前队伍,不畏艰险和生命危险,一直跟随县政府组织的支前大队运送弹药物资到淮海,成了美谈。凝视此照,感受到了丁庄人民群众那高涨的革命热情、対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的拥护爱戴。丁庄及周边村民们组织的支前志愿队近200人,先后参加了支援攻打开封、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冬天里走,春天里回,一去就是几个月。他们白天啃着豆面、高粱面窝窝头,晚上被着被子过夜;他们冒着枪淋弹雨抢运弹药,迎着敌机轰炸,搭建浮桥;他们抬着伤病员跋涉百余转送到后方野战医院。当他们完成任务返回时,受到了县政府组织的热情欢迎。大后方群众无私无畏,勇跃支援前方,军民并肩打胜仗的浩荡场面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

棋盘对弈,情感交融。陈毅常扯着川味普通话兴致勃勃的与村农会干部聊天,浑身的平民气息,和谒可亲,他还常与村子里上年纪的人闲聊民间趣闻。更有趣的是陈毅与教书先生丁云初的棋盘对杀。陈毅酷爱下棋,行军中让参谋人员随身携带棋子,战暇时总要与人对阵。丁云初是丁庄的教书先生,下棋有两下子,陈毅知道后早就心里痒痒。一天下午,他让村干部把丁云初约来,专一杀两盘。陈毅下旗充滿猛劲,强势攻杀赢了第一局;而到了第二局的时候,陈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得胜,只能打个平局;而到了第三局,两人还是握手言和了。棋逢对手不过瘾,陈毅还想继续对弈,无奈军务在身,只好作罢。陈毅第二次住在丁焕英家时,仍念念不忘要与丁云初再杀一盘,结果这次阵毅竟连输两盘,他心里直纳闷,想问个明白。丁云初微微一笑说:“将军上次要远行出征打仗,我不能挫你锐气。而这一回你战事告捷,我连赢你两盘,是因为你胜兵有骄罢了。”

5、将帅惦念受禅台,三绝碑处吊汉魏

汉魏的瑰丽受禅台、三绝碑是历史文化的无价之宝,它的名气太大了,无不引历史文人武将竞折腰。

享有将帅之誉的陈毅等身居要职,肩挑重任,在战事频繁的岁月,忙里偷闲,专门抽出时间去临颍县城西北繁城凭吊三国时期的受禅台处的“三绝碑”历史古迹。

儒将的文人情结。在老一代革命家中,陈毅以一代儒将著称。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风流儒雅格外浓烈,在他的自传里曾写到对历史对文学的酷爱,他九岁开时,如饥似渴的读过《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集解》《封神榜》巜西游记》等书籍,奠定了文基础。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很浓,为喜欢苏老泉(字明允)的文章,他为自己取名为陈允明。他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广泛地阅读法国的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卢梭和雨果的著作。开始大量进行文学创作,当时他的文学作品陆续发表于上海、北京的报刊,俨然成了一个文人。他的好学多才在党内早已闻名,即是在战争年代,他也不废早已养成的读书、吟诗等,而他的随身行囊中也主要是书籍。毛泽东曾称:“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这是对陈毅其诗的最大褒奖。一代文豪郭沫若用“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之句表达对陈毅的感受之怀。

陈粟常谈三国事。受禅台处“三绝碑”是汉字魅力在临颍之国宝,堪称中国十大“三绝”之一,除文表绝、书法绝、石刻绝之外,也是三国时期曹丕豋基的盛大场面和魏代汉的唯一记载物证。“三绝碑”是《受祥表》及《公卿将军上尊辛奏》两通石碑的通称。这两通碑,一通叫汉碑,一通叫魏都。也就是在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前先立下一通碑,禅让仪式举行后又立了一通碑。先立的是“劝进碑”,后立的是“受禅碑”。受禅碑共1359个字。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访碑者,徘徊于两碑之间,静欢、默察、嗟叹、咏歌、摹拓,以及顶礼膜拜,呼碑为师。连东晋的王義之,唐代的颜真卿、刘禹锡等文人名士都跻身于此。“三绝碑”的称谓就是唐朝刘禹锡在《玉堂嘉话》中给它的定位。酷爱民族历史文化的陈毅对此早有闻之,早有仰之。他在驻丁庄时,对丁焕英家的一本巜三国演义》爱不释手,并转给常去研究工作的粟裕看,两人一见面就津津有味的议论书里人物故事,有时说说三绝碑的故事,有时还会争执不休。休闲之时,他会静静地背诵《三国演义》最后的诗句:“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粟裕虽是善打大战役的武将,但侗乡之子的能歌善舞可信手掂来,汉族官兵只能望其项背。他的月琴、口琴、洞箫甚至连那时候的乐器之王钢琴洋玩意也有所操弄。歌曲、汉剧、京剧也是他的看家本领。音乐是文学的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归结于二者都是对思想、情绪、感受的表达。由此而生的陈粟之交情达到了至新至深的境界。他们两人对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三绝碑的探讨交流自然是情感的流露交融。

竭诚凭吊三绝碑。1948年1月2日,陈毅将军在赴陕西延安杨家沟参加党中央工作会议时,顺道与警卫部队和随从军政人员等,前往西北方向繁城参观受禅台。陈毅等顿足在三绝碑前反复念颂着碑文,沉思良久。他仿佛从婉妙、深入浅出的碑文中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汉魏时代;仿佛从方笔斩截、豪迈纵逸的书法中,感受到了那隆重登场的爱禅仪式;仿佛从一字一格、丝毫不差的镌刻中,略领了民族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绝代风范。他迈上那饱经千年风雨浸蚀的受禅台成了废墟一堆的土台,遙想当年的曹丕受禅的礼仪壮观,心头感慨万千如巨浪涌起。触景生情,他几乎用一种诗人的、充满抒情色彩的激情吟诵:“受禅台处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安于乐,王侯根爵从根苗。”可见,他对汉魏历史是多么的熟识。临别,陈毅对地方政府人员说:“象汉献帝禅让的‘和平易朝'事件,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是绝无仅有的。”随之,陈毅眉头一扬,再三对地方陪伴人员强调:“此碑很有价值,一定要好好保护呀!”

沙场任驰骋,银镝穿空。烽火血色路,豪歌激情。凭吊汉魏,一段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一代将领的身影。

结束语

绿叶留枯枝,丛中映碧莹。

昔日,中原腹地丁庄的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今天,丁庄人民的幸福与伟大的强国梦息息相关。

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封尘的故事,一种红色的文化,一份难忘的记忆,总归一句话:伟大的事业都是精神的凝聚,都是信仰的支撑。

铺开历史的画卷,印象不朽!我们看到了岁月的变迁,看到了华野和陈粟将帅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勇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领略了他们初心如磐,奋勇担当,不畏艰难,搏击风云的主角风范。

昔曰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岁月静好;昔日的风起云涌,化作了今天的海枯石烂。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担当是最好的的传承。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华东野战军的根已植入于中原大地,植入于丁庄人民的心里。自丁庄人民获得解放新生那一刻起,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在丁庄人民的心里就牢牢得到了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文化的永恒。

丁庄,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将会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袁庭僚 牛世杰

[编辑:云海]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39号  邮编:10003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292667

指导单位:《学习新时代国家制度》组委会;《法治中国·社会责任与制度学工程》组委会;全国普法万里行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国政法大学制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

主管单位:《法治中国·融媒普法》全民尊法宣誓推进委员会

执行单位:东方融媒普法文化发展中心  共建单位:全民尊法宣誓村村行活动组委会 全域法治公益直播间项目办公室

琼ICP备2023003177号

Copyright © 2000-2023 DF-R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