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退 我们不退

2020-02-23 09:59:52    来源:光明网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战“疫”中的非遗力量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街坊邻居别乱跑,冠状病毒在作妖。勤洗手,多通风,一日三餐在家中……”惟妙惟肖的木偶,“吟诵”着朗朗上口的防疫口诀。这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木偶剧艺术中心主任、武汉杖头木偶传承人庄源和他的同事们,特意制作的木偶短片《抗病毒小宣传》。一经发布,得到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称赞,有的小朋友一连看了五六遍。

疫情不退 我们不退

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毛明月供图

“四面八方都在驰援武汉。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我更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情。”庄源言语铿锵。在制作了一系列木偶短片后,作为党员的他,又直接投身社区防控一线。

疫情来袭,身处武汉的非遗传承人,有的在家中倾心创作,以艺战“疫”;有的捐款捐物,助力战“疫”;有的走出家门,投身抗疫一线。方式不同,但心系一处。

“在家宅着,也是战斗。看到人人都在为武汉加油打气,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在艺术创作和非遗传承中更要紧扣时代脉搏,用剪纸的语言传播正能量。”武汉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明月说,“特别是看到钟南山院士讲,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肯定能过关,我希望能把这种信心传递出来,为全国防疫抗疫的人民群众加油鼓劲。”

《武汉加油》《钟南山院士》《负重前行》《战“疫”日记》……疫情发生以来,毛明月创作了多幅抗疫主题的作品,有的作品还走进了方舱医院。2月20日,他又创作完成《感恩的心》《着手成春》《敬佑生命》。

“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希望荟萃全国优秀剪纸作品,在武汉办一次展览,向我们的抗疫战士致敬。”毛明月坚信春天必将到来。

不仅仅是推出剪纸、版画、相声、湖北小曲等文艺作品来科普抗疫知识、歌颂人间大爱,武汉非遗人还用独特的非遗技艺制作了汤包、糕点、热干面、防感香囊等物资,帮助“逆行者”们解决实际困难。

武昌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卢永良、邹志平,组建烹饪志愿队为一线医务人员制作美味菜品;省级非遗项目四季美汤包负责人张德隽,向医院免费供应汤包、烧卖,最多的一天送出餐点两万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保护单位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医院、大药房始终坚持营业,为武汉市民提供购药、就医服务……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非遗人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武汉花灯扎制技艺传承人夏勇,一直在做非遗战“疫”志愿者。当得知抗疫一线人员露天站岗后,他第一时间赶制帐篷,送到现场并安装好;当得知医疗物资要人和车辆配送,他立马组织好友成立志愿者车队。在他看来,好男儿要有担当,国家有难,自己不能战斗在一线,起码也要为一线工作者做点什么。

量体温、送药、团购、消毒杀菌……暂时放下文艺创作,奋战在武汉市硚口区汉中街劳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庄源说:“深入社区,面向居民,深感自己做得还不够,更感医护人员的伟岸。”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一位位非遗人各尽所能、各展其长,为全民战“疫”注入了非凡的非遗力量。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张锐、晋浩天、章正、卢璐、李盛明、王斯敏、刘坤、安胜蓝、姜奕名、张勇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战“疫”一线的人民卫士

疫情不退 我们不退

2月22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科病房,孙纯(中)将消毒剂装进同事李敏(左)的腰包,并提醒随时消毒。

疫情不退 我们不退

2月22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孙纯在联系工作事宜。

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护士长孙纯是首批进驻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之一,她完成在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后,又回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继续坚守战“疫”一线。截至目前,她在疫情期间已护理各程度新冠肺炎患者167名。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等我好了,专程去山东感谢你们”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魏峰 赵媛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派出最精英的肺病科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肺病科副主任贾新华前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被称为黄冈的“小汤山”。2月11日,山东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张韬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医疗队正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执行,采用中西医并重的诊疗方法,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中药诊疗方法在疾病早期介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十几天的时间,这里走出了20多位治愈患者。

发挥优势 成立“中医小组”

在贾新华刚进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那一刻起,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就在他脑海中形成了。2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使他对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格外有信心。

“我们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方面已经积累了长期的经验,新冠肺炎也是病毒性肺炎的一种。”贾新华说,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可以从“攻”“守”两方面着手。“守”,往往是采用扶正的方法,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攻”,也就是清热解毒、祛邪辟秽的方法,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上,有比较好的疗效。同时,中医药在改善咳嗽、乏力、出汗、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方面,效果也非常显著。

1月28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始接收病人以后,贾新华迅速成立了“中医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贾新华、郝浩,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士涛,临沂市中医院庄步辉,泰安市中心医院张波,烟台毓璜顶医院姜廷枢。

最初中医小组的诊疗方案遭到了不少患者的怀疑,对此,贾新华并不着急,他认为很多患者对于中药并不了解或者存在误解,于是先给愿意尝试的患者服用中药。中医治疗1~2天后,大部分服用中药的患者症状出现了改善,患者的接受程度开始提高。

看到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患者状态好转,山东医疗队所在的病区绝大部分患者都接纳了中医治疗方法。

从2月4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开始,截至目前,已经有30多位患者康复出院。

人文治疗 重视心理治疗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还蕴含着“仁爱”的文化精髓,就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院训“乐群敬业、厚德怀仁”所体现的,人文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2月8日,郝浩通过微信发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病人躺在病床上,紧紧握住郝浩的手。这是一位重症的病人,刚来到院区的时候非常焦虑。郝浩说,当疾病来临时,病人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这要求我们以后在解除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疏导。

由于病情的特殊,家属不能来探望,患者在亲情关怀上就会有所缺失,贾新华加了很多病人家属的微信,在查房时,经过病人同意后,把患者的情况拍照给家属发送过去,随时解答病人家属的问题,既能减轻患者家属的焦虑和挂念之情,又能协助疾病的治疗。

即便是出院的患者,也经常跟贾新华在微信上沟通,每一次沟通,都是一份踏实。甚至有的病人好转以后,还对贾新华说,等我好了,疫情过去后,我会专程去山东感谢你们。

完善机制 探索“山东方案”

目前,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各项流程逐渐顺畅,规范性制度建立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工作手册、院感手册、护理手册等,后面的医疗队队员来了,有了工作指南和制度,就可以很快上岗了。”贾新华的语气也比之前要轻松许多。

“院区要经常喷洒消毒液,时间长了对医生的气道黏膜有损伤,加之穿上防护服之后,医务人员需要大声讲话,久而久之,近半数的医务人员都产生了咽喉不适的症状。”贾新华和中医小组的成员计划着调配医护人员气道的防护用方,解决医务人员咽喉不适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黄冈“小汤山”之所以取得成绩,还因为有强大的家乡“外援”。贾新华说,在他跟随第一批医疗队来到黄冈后,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经常把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名家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发给他,为他在临床治疗上提供了方向和借鉴。此外,山东新冠肺炎中医药专家组也不断向前线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总结,为医疗队提供了更多的方案和思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院主要领导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经常连线贾新华,关注前线的情况,提出在治病救人的基础上,要注重总结出中医药疗效评价实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贾新华说,虽然有过去20多年的临床经验,但是缺乏大规模临床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在这场大规模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过程中,要总结中医药的规律,包括预防的规律、治疗的规律,探索“山东方案”,为以后的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保障。

【一线抗疫群英谱】

“不破此疫终不还”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荆楚长云暗雪山,通山遥望碧鸡关。病区百战穿白甲,不破此疫终不还。”这是“白衣战士”何建林于2月14日在湖北咸宁通山抗击新冠肺炎前线写下的诗,此诗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改编而来,抒发了何建林心中的壮志豪情。当天进病区查房时,他请同事将自己改编的诗句写在防护服上,以此为队友和患者鼓劲。

疫情不退 我们不退

何建林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2月19日下午,新冠肺炎患者、96岁高龄的涂大爷在咸宁市通山县医院治愈出院。云南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通山医疗队队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何建林拍了个小视频,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治愈涂大爷的过程。同时,在何建林率领的通山医疗队努力下,通山县医院收治的7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无一例死亡,目前已经全部转为轻症,即将出院。

“如果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战争,那么我们稳住了通山的防线,守住了通山这个阵地。”何建林自豪地对记者说。然而在这一辉煌战果的背后,从1月27日到通山县医院至今20多天,何建林率领的医疗队洒下了无数汗水,经历了数不清的危险,他自己也多次走到了生死边缘。

最危险的感染风险发生在1月30日。那天通山县医院一位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疑似危重症患者急需救治,病人是一位60多岁的妇女,有深部痰栓阻塞,需要用支气管镜深部吸痰清理呼吸道。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疑似新冠肺炎,支气管镜检查属于高危操作,何建林挺身而出:“让我来。”在三级加强防护下,他极其小心地完成了这一危险操作,历时半小时。在笨重的防护服下,何建林浑身已是大汗淋漓。术后病人呼吸道较之前通畅,病情好转。

防护物资的不足也给医护人员带来风险。2月5日,何建林在隔离病区查房时,身上的防护服突然被桌子边角挂破,面临着被病毒侵蚀的危险。可想到病人们在等着自己查看,防护服又很紧缺,何建林便没有退出病区更换防护服,而是继续查看病人,直到两小时后查房结束才退出病区。同事们和他开玩笑说:“你暴露了,不敢和你玩了!”

“面对这些非常高的传染风险,你当时恐惧吗?”记者问。

“防护到位,就不会恐惧,病人需要,我就要去做,我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做事的!”何建林答得很干脆。

抗疫兄弟二人组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2020年2月2日,被称为千年一遇的‘对称日’,能和兄弟韩雨池在这个日子并肩作战,显得特别有意义。”来自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男护士——封宇华特意给自己飞往武汉的机票拍照留念。

这一天,由山西省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医生、护士等组建的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19名医护人员出征,驰援武汉。23岁的封宇华和22岁的韩雨池也在其中。

在飞往武汉途中,兄弟二人互相加油打气。“来了不要出错,不要给医疗队添麻烦。”“我们俩要一个不落安全返回,绝对不抛弃不放弃。”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同事们都知道这个兄弟二人组。他们同为男护士,同一所大学毕业,同时进入同一家医院同一科室工作……

在得知组建医疗队的消息后,兄弟俩第一时间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唐珊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如果需要支援,请考虑我们。虽然我们年纪轻,经验少,但是我们会很认真地做这件事情。”兄弟二人还随时准备到医院的发热门诊进行支援。

“通知去武汉那晚我们激动得一夜没睡。疫情面前,怎能少了我们两兄弟‘出征’?我俩的默契不用多说,一个手势就搞定。”兄弟二人说。

2月5日,封宇华第一次正式进入病房。穿好防护服的他,感觉有些憋气,戴着眼镜再戴护目镜,让他视线模糊……

2月6日,韩雨池第一次正式进入病房。戴着5层手套为病人采动脉血,让他有点紧张……

“与之前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相比,虽然他们的工作内容和项目较少,但是强度很大,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作为兄弟二人的前辈,一同来支援湖北的唐珊说。

向老师请教、仔细揣摩、克服心理压力……来到武汉的两周时间里,他们已经可以高标准独立完成各种治疗。如今,兄弟二人所在医疗队独立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8栋病区50位危重症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早上6点起床,洗漱、整理用物;7点,前往医院,穿防护服,并一一检查;9点,进入病房……队员们按照这样的节奏工作着。

作为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中为数不多的男护士,除了为患者输液、抽血,照顾患者一日三餐,搬运物资、分配物资这些体力活也是兄弟二人的一部分工作。

治疗之外,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感染着兄弟二人。在韩雨池照顾的病人里,有位80多岁的老爷爷。由于老人在山西太原当过兵,每次在做治疗时,总会和韩雨池聊几句,甚至唠几句太原话。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毅然做了这个决定,现在细细想来,除了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还有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封宇华说。

“工作中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战‘疫’中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韩雨池说。

工作之余,写一篇工作日志成为兄弟二人的新默契。他们这样写下:寒(韩)辞晋阳庚子夜,只愿春风(封)入汉关。这就是我们,虽然是两个渺小的个体,但我们相信大家凝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防护服上的“卡通画”

疫情不退 我们不退

在武汉儿童医院新冠肺炎患儿隔离病房,护士王佳想到在防护服上画卡通画,让小朋友们减轻恐惧感。渐渐地,病区里的很多医务人员都会在换上防护服后,抽空画一幅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小朋友们对治疗也更加配合了。图为一名医护人员在照看患儿。新华社发(武汉儿童医院供图)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3日 08版)

[编辑:云海]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39号  邮编:10003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292667

琼ICP备2023003177号

Copyright © 2000-2023 DF-RM.COM All Rights Reserved.